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每天中午12点,他们带着保温杯走进夜店

时间:04-06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211

每天中午12点,他们带着保温杯走进夜店

提到上海舞厅你会想到什么?是曾经十里洋场的繁华,还是百乐门的纸醉金迷,又或是80、90年代穿着喇叭裤在迪斯科灯下变换舞步的潮人?真实的情况,可能会和大家地设想大相径庭。随着年轻人越来越“宅”、消费方式越来越多样,舞厅这一依靠门票收费维持收入、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娱乐场所已式微。如今还坚持去舞厅跳舞的依旧是八九十年代的潮人,只是他们和舞厅一样,在时光中变老了。本期显微故事,就将走进一个“上海市人气第一”的夜店——新梦舞厅。这是一家经营超过30年的舞厅,从不在深夜营业,里面跳舞的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,还人手一个保温杯。在人气和跳舞之人的舞姿里,我们会发现舞厅衰落背后更严峻的现实——那批当年的潮人,步入老年之后,如何自处。而他们,也在守候这个舞厅,也是在守望生活。以下就是关于“新梦”舞厅的真实故事:文 | 常宁宁编辑 | 卓然NO.1排名第一的夜店和保温杯每天中午12点半,吃过午饭的李荣辉都会换上西装外套、皮鞋,然后拎起保温杯往老沪太路173号慢慢走去。这样的习惯,70多岁的李荣辉已经坚持30年了。13:10时,他会准时到达171号的北盛菜市场门口,此时震耳的音乐已响起,从2楼窗户飘到大街上,李荣辉在心中也数起了节拍。有时候是“蹦擦擦”,有时候是“蹦擦蹦擦”,连带着李荣辉走路的步伐跟着有节奏了起来。李荣辉是来跳舞的。30年前便开始营业的新梦舞厅,还保留着上个世纪90年代的味道:门头烫金字体写着“舞厅"二字早已斑驳,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光。每天,都会有数百人来新梦舞厅跳舞。在这里,大家还保持着纸片打钩划价和现金支付的习惯。图 | 菜市场旁边有一条窄窄的楼梯直通二楼,那是音乐的发源地,也是李荣辉的目的地——新梦舞厅。图 | 二楼的售票台是老式镶嵌着玻璃的柜台,背后的墙面上贴着温馨提示、告示、以及价格表已经进入舞厅的客人们,在热场音乐和迪斯科球变换的光线下换上鞋子,踩着舞步滑入舞池。那里有新梦舞厅最引以为傲的弹簧地板,即地板下面镶嵌了弹簧,会随着舞步有规律弹起。比舞步更让人眼花缭乱的则是保温杯——来这里跳舞的人平均年龄60岁,大多是退休之后的爷叔和阿姨,最高的80岁。舞厅不提供茶饮瓜子,来跳舞的人都会自觉地带上装满热水的保温杯。图 | 新梦舞厅随处可见保温杯就是这样一家舞厅,在大众点评、百度地图上的标签却是“上海市人气夜店榜第一名”。可作为“夜店”,新梦似乎又不是那么合格。舞厅也从不在深夜营业,作息时间和它的顾客们一致:早场从8点开始,到11点结束;午场从13:30开始,到16:00结束;夜场从19:30,至21:30结束,分别对应送孙子孙女上学、午后和晚饭的闲暇时光。舞厅三个不同时间的场次,虽接待的都是“中老年人”,但依然有年龄上的细分:白天来跳舞的以退休老人为主,不乏80岁;晚上的多是低龄老人,多在60岁左右,甚至还有没退休的。“两群人年龄差异不大,但思想、爱好差异很大”,李荣辉介绍。但对于“上海人气夜店榜第一名”的称呼,在新梦跳舞的人们并不在乎。“那些称呼有什么用?我们在这里都跳了30年了。”李荣辉坐在皮质椅子上,观察着大家的舞步,不远处被网络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则在这个90年代的舞厅中寻找着上个世纪的摩登。大家互不干扰。对于新梦舞厅里翩翩起舞的人来说,这只是一个平凡的跳舞午后。NO.2舞厅里的鄙视链如今夜上海的繁华绮丽虽消退许多,但前往舞厅的人们依然会换上得体的衣服,精致登场。舞厅里还暗藏着许多不成文的江湖规矩和鄙视链。进入舞池需要两个人搭档跳舞,如果没有固定舞伴,就只能在旁边邀约,这时候,女性舞者则往往“更有话语权”。图 | 音乐响起,大家牵着舞伴准备入场一条由阿姨们制定,涉及男士外貌、年龄等方面的鄙视链也就此诞生。“女的就坐旁边自然会有人邀请,要是没眼缘,你就直接拒绝好了”,看起来50出头的冯阿姨说着拒绝了邀约她跳舞的汪有福。原因是,冯阿姨觉得汪有福“胖胖的,说话气粗,没眼缘”,冯阿姨喜欢“温文尔雅,看上去像大学教授”的。汪有福也是新梦舞厅的常客。他的老伴去其他城市照顾外孙,导致汪有福现在只能来舞厅现场寻觅一个新舞伴。但现在舞厅女少男多,“女的都挑长相”,而汪有福有些魁梧,这也导致他能上场跳双人舞的机会很少。舞种之间也存在鄙视链。长相儒雅的李荣辉擅长传统交谊舞,但现在这种舞蹈显得有些“过时”,愿意和李荣辉跳舞的阿姨们也少了。在李荣辉年轻时,上海本地依然流传着一些“都市传说”,有些外来务工女性为了能尽快融入上海,会频繁出入舞厅,寻觅可靠的结婚对象,这也让舞厅里总有关于“小三”、“洗房”的谣言。李荣辉解释他年轻时候,去舞厅跳舞也有“跳妻离子散舞”之称,“跳舞都得偷偷摸摸的,不敢让家里人知道”。“现在上海人不排外了哦”,李荣辉急忙解释,但他又忍不住为上海“辩解”,“但老上海人自带气场, 其他地方人看起来就是不一样,这里看一眼就能知道的。”说着,他看了一旁化着淡妆的何芳压低声音说,“她一看,就不是老上海宁”。58岁身穿短裙和丝袜的何芳确实不是上海人,她是嫁入上海的江苏媳妇。尽管在她在上海生活已超过40年,说话口气和穿着打扮上和本地人无异,但何芳还是被脚上的白色运动鞋“出卖”了。何芳每周都会两个下午的时间来新梦跳舞,3点准时离开去接送孙女上辅导班,为了舒适方便,她总是穿着轻便的运动鞋。李荣辉摇摇头,“老上海人讲究体面,来的时候会好好打扮。”说着,李荣辉示意看向另一边正在准备上场换鞋的老上海阿姨们——大部分阿姨多手里除了保温杯,还会拎着专为跳舞准备的方跟皮鞋。不过,白色运动鞋并不影响何芳的人气。作为低于全场“平均年龄”的女性,她依然很受欢迎。此刻,何芳正端坐在皮椅上,拒绝了几名穿皮鞋的“老上海人”的邀约,何芳笑笑,“没眼缘,不想跳”。图 | 在新梦舞厅跳舞的人们不过,无论身处哪条鄙视链,新梦舞厅里的人对“广场舞”是一致抗拒的。“跳广场舞?”再次邀约失败的汪有福摆摆手说,“我不可能去跳的,那是什么档次?”李荣辉也说,“那不可能去的,我们怎么可能去那里?”当然,新梦舞厅也没有秘密。大家都知道经常来跳舞的李荣辉,中年丧偶之后便时常来舞厅报道,是个“孤独的老头”;大家知道“那谁谁”虽各自有家庭,但跳出了感情,两个人只和彼此跳……一切暗流都在舞厅里涌动,汇聚成了舞池里的光影碎片、弹簧地板上的震动。NO.3失落的潮人与衰败的舞厅尽管新梦舞厅存在许多鄙视链,但在这里跳舞的老朋友们却鲜少离开。李荣辉曾和朋友去过KTV,一晚上花销数千元之后,便不再涉足。无聊时,他也尝试上app交友,但经常聊几句就无疾而终。兜兜转转之后,他还是回到了只要10元钱门票的新梦舞厅,“那我们年纪大了,总需要有地方能去吧?”图 | 李荣辉很喜欢交朋友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2.64亿人,十年间增加了8600万人,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13.26%上升到18.70%,但能让他们活动的场所却尤为稀缺。某种程度上来说,新梦舞厅驱散了李荣辉这类中老年人漫长的孤独。李荣辉在年轻时曾是某事业单位领导,平日里也算“潮人”一个,最多的时候,一天四次进出舞厅。但近几年,妻子离世后,孤独感就成了李荣辉大部分时候的感受。退休后,李荣辉的孩子在外工作,孙辈也大多由亲家照顾,李荣辉每天都有大块的独处时间,便只能按时来新梦舞厅报道。汪有福和他和妻子双双退休后,原本订好环游世界,但妻子去帮刚生产的女儿去照顾孩子了,搭不上手的他索性来舞厅里,既能娱乐又能锻炼身体,“还自由,没人管束。”也有人是来舞厅“找对象”的,“现在丧偶的多,离婚率也高,大家在这里找个心理慰藉也不是什么问题吧?”李荣辉说。每个在新梦舞厅翩翩起舞的人,都有自己的坚守理由。这些理由,如今汇集在一起变成了共同的心愿——希望新梦舞厅不要倒闭。这个担心并非空穴来风。现在上海的传统舞厅越来越少了,最直接的原因源于上海的动迁政策。2011年,上海开启了堪比90年代大开发时期的动迁工作,进行二级及以下旧里的征收改造,许多沿街的舞厅就此拆迁,大量市区内居民动迁到郊区,“跳舞的人越来越少了”。老客户流逝的同时,新一代年轻人也在抛弃传统舞厅。幸存下来的舞厅客源越来越少,新梦舞厅不得不把门票从6元提升到10元,但也只能勉强支撑舞厅运营官,无法重新翻修,这样一来,更不会有年轻人愿意踏入了。疫情期间,作为封闭娱乐场所,舞厅更是数月无法营业。那段时间,何芳天天看着新梦舞厅的跳舞群,特别害怕收到舞厅“倒闭”的消息。幸运的是,疫情过后新梦舞厅重新开业了,何芳还记得那天舞厅里人山人海,“好久没有那样的盛况了”。舞厅虽然保住了,但曾经的潮人李荣辉也经常感受到失落,“没想到当初时髦的舞厅,反而成了老土的老年人活动中心”。最终所有的叹息,变成了一句无奈,“就算不跳舞,过来听听小曲也是好的吧?”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